# 章序号/节序号/节/笔记序号
# 概念阐释
利用摄影机景框的边缘界定出一个画面中的可见内容。导演通过取景大小、画内与画外空间、取景的角度、取景的范围,配合[[场面调度]],将日常生活转变成了电影事件。
## 景框
^ac351e
景框界定了取景的范围。景框的面积和形状对于理解电影非常重要,通过运用长方形景框的[[宽高比 aspect ratio]]、不同宽高比下的[[构图]]、[[场面调度]]和使用镜头外光圈、遮光罩和复格所制作出的不同形状的影像,来服务于影片的叙事和主题或服务于影片的视觉效果。
利用[[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交互]]能够创造出更多惊奇的视觉效果。
## 取景角度
^819aca
### 角度
不同的取景角度会带来不同的[[透视]]效果,例如仰拍肥胖的人会显得更胖。
- 水平视角straight - on angle
- 水平:景框与地平线平行,常规叙事
- 倾斜canted:景框倾斜一边,制造一种晕眩、魅惑的感觉
- 高角度 high angle:俯拍,观众会有往下看的感觉
- 低角度 low angle:仰拍,观众会有往上看的感觉
### 高度
高度与角度无关。不同高度下的水平角度:
- 高于头顶
- 视线高度
- 肩膀高度
- 腰部高度
- 膝盖高度
- 地面高度
## 取景范围与距离
^c3a747
^15d2d5
取景的范围与距离决定了画面中元素的**数量**和**重点**,我们使用**人体**作为测量标准,通常分为[[大全景镜头]]、[[全景镜头]](中全景镜头)、[[中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中特写、特写、大特写)。
如何决定取景范围取决于要表达的主题:
- 大的取景范围强调环境或环境与被摄主体的关系
- 小的取景范围强调被摄主体的重要细节
## 运动取景
在电影中特有的一种取景性质,景框可以移动,这种行为称为[[运镜]]。
## 静态影像的取景时机问题
遇到一个好的场景,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空洞。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合适的元素,比如人,这个元素的出现就是“点睛之笔”。
- 要等待时机
- 要创造时机
- 善用摄影机性能:
- 连拍
- 8K视频摄影机,截屏一帧,生成图片
# 举例子
## 取景角度


## 静态影像的取景
空镜,并且还挺难看的

着眼点

前景的证明例子


通过长焦,突出画面上的教堂元素

通过对比突出人类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 类比、比较与对比
## 取景与叙事的关系
- 摄影机距离(框架镜头)能够设定或重新设定场景或演员的位置来完成叙事。非常常见的手法。(见《[[马耳他之鹰]]》的剪辑)
- [[特写镜头]]的取景方式能够凸显重要的细节,故事中的重要“标点”
- [[主观镜头]]:暗示镜头的主观性,呈现心里深度(第三章[[叙事]])
- 重复:通过重复的取景来连接剧中的人物或情景
- [[剪辑]]时,将跨度较大的框架镜头连接在一起,来制造强烈的感受,例如《群鸟》中鸟聚集的中特写接俯拍整个小镇的大全景镜头
## 取景的视觉趣味
通过改变取景范围和角度制造出多种多样的视觉趣味:
- 《[[扒手]]》一系列小偷手上的特写镜头制造出如芭蕾般的画面
- 全景、大全景镜头能够让我们探索人眼未曾达到的广阔空间,或是发觉抽象的样式(《[[东东的假期]]》屋顶的样子仿佛波浪)
- 用不同寻常的角度拍熟悉的事物,让观众对习以为常、麻木的事情重新产生兴趣
- 取景制造喜剧效果:
- 巴斯特·基顿《[[我们的好客之道]]》
## 取景的功能
对于取景角度、距离、景框等性质并没有公式化的定义,例如高角度代表懦弱、低角度代表权威,倾斜代表世界脱序,取景的功能要放在具体的影片情境脉络中去推导。
## 取景要避免的一些问题
- 景色并不好看
- 主体处于不好的状态
- 拍摄角度不好
- 画面缺主体
- 取景范围过大和过小
- 前景或背景杂乱
## 取景的摄影语言
- 控制取景范围营造**反差**:一对男人撑伞的夫妻,一对女人撑伞的夫妻;雄伟的建筑与渺小的人的反差;
- **不同寻常的视角**:登高俯拍
- 让画面更加有**代入感**:选择第一人称视角;比如选择从下棋大爷的身后拍摄总比俯拍(客观)视角好。35mm拍摄人文题材时,因为镜头角度比较广(63°),需要离得更近一些拍摄,就有了很强的代入感,所以感觉镜头会讲故事。
- **更有冲击力**:当拍摄距离足够近,广角镜头下,透视效果会带来非常强烈的冲击力。
- **善于利用前景**:前景不是必须的,如果有一定是用来强化主题的。有纵深感的前景可以引导我们的视线到照片的主体上。一般风景都会有前景、中景、后景,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 问题
# 问题答案
# 备注(经验集/错误集)
## 参考资料
- [框架(视觉艺术) -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ming_(visual_arts))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 《新摄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