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编制后 |A man from Shandong left his post in middle age](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hcgqpg4ayc6bnndk69xz1hen/)
Q 费曼一下本文所述的社会现象。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发?
1. 家庭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 特别是对公务员职业的推崇 。
2. 中国山东地区对从政和考公务员的普遍追求 , 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社会认可 。
3. 个体在职业选择和生活道路上的内心挣扎 , 包括对体制内工作和自由职业的思考 。
4. 对个体才能和职业选择的焦虑感 , 以及对成功的不同定义 。
5. 个体在学业和职业道路上的起伏 , 以及对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尝试和放弃 。
社会现象:
1. 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光宗耀祖只能靠儿子
2. 公务员是唯一体面的,可称得上是工作的工作,辞去事业编的工作就等于人生完了
3. 为了证明给父母看而不是为了自己所采取的行动
4. 个体的挣扎,在体制内稳定的工作与民营企业的残酷
5. 中年危机,60分人生,焦虑、纠结、与社会、家庭和自己都在对抗,拧巴的人生
6. 工作与金钱的关系
我从这篇文章里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我和作者内心的拧巴和挣扎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把痛苦的人生变成了创作内容,而我没有(现在没有)。但他缺少一个现实中的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好像一块浮木没有根基,任由自己在大海中漂浮。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太大,社会传统价值观对父母的影响也很大。作者说他即便不进体制内工作也要证明给父母看,他考得上公务员,于是像着了魔一样的考试。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总想证明给父母看,我是有能力的(我父母对我没什么期待,替我安排好一切),我是在改变的,但父母只会用他们原有的框架来看待问题。我们不可能要求父母到这个年龄了再改变什么,父母在能力范围内已经尽所能给了我最好的一切。作者说:“我的枷锁来自于父母,和他们对我结婚生子的期望。即使我抖音上有几十万粉丝,他们到死都会觉得,公务员是最佳选择,我离开编制是不对的。”李安直到拿了奥斯卡,他爸还认为他应该当老师。所以如果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就不要在乎父母的看法,尝试沟通,但不用让他们的想法来左右自己。
看到熊友在打卡里提到“如果生活真的没有压力,追梦的人会变多吗?”我觉得没有梦想,找不到意义的人可能会变多。让我们有成就感的事来自于我们擅长的事,擅长的事是从做功中发现的。工作的范围很大,不是只为了上班打卡拿薪水的才叫工作。我觉得作者的问题在于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是同样的问题)。虽然他提到会担心自己没饭吃,但在他没收入的时候他也能有靠漫画挣来的钱养活自己,基本生存问题是没有的。画漫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么大,他却选择放弃,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然后去追求音乐梦,后面音乐没搞成,觉得“时代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于是开始做短视频,从短视频中获得的成就似乎也没让他觉得有成就感。
接着问题又转到了结婚生子上,似乎如果结婚生子了就证明他向父母妥协了,婚姻会成为另一种压力和枷锁,他不能再“摆布自己的人生”,没有再“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我不知道他的意愿和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我拧巴的时候小柔也这样问我。)。
作者说:“如果我结婚生子,有现实压力了,那我在短视频更会妥协。”我觉得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不认为父母、子女是枷锁和压力,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对伴侣不离不弃的回馈、对子女无条件爱我们的回馈,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梦想与责任就像是花朵与扎在地里的根的关系,我们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与爱的人的同时,这份爱也能更好的滋养梦想。
我以前也和作者一样,总是把梦想和现实分开来看,非黑即白地看,像作者一样,觉得如果我考虑生存,考虑家庭,我就和梦想拜拜了。特别是当遇到外界阻力时,我就会甩锅,觉得父母绑架了我的人生,但如果去实现梦想又担心钱挣得少养不了家,或者被迫做违背我初心的事,所以情绪崩溃过后依然没有下一步行动,重复犯错。
现在反思,梦想不总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像马斯克那样有一个人类殖民火星计划的明确目标,或许有时候在一开始时只有方向,但在行动中逐渐找到了明确目标。所以只要一直在方向中行动就是在实现梦想,**而我其实一直就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也正是因为有家人和伴侣的支持,我才有实现梦想的空间。
梦想的状态:
- 没有梦想的状态,让事情引领你找到梦想和意义
- 有梦想,还没能力达到,但有能力在梦想的路上,
- 还没能力在梦想的路上,置换
- 无法达到梦想,普通人的大师感,更多人生有意义的维度:做人清白、至亲至爱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