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what
- 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建立一套反应外部世界的模型,再多次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它越来越趋近于反应真相。
- 遵循[[写作 论说文 逻辑力 logos|逻辑]](归纳与演绎)
- 可证明,也可证伪。
- 相反,迷信就是模棱两可,怎么都说得通,而且经常彼此矛盾。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故意搞得很神秘。
## 一、什么是科学思维
> **一句话**:科学思维是 “**用可检验的证据和逻辑去提出、修正和淘汰解释**” 的习惯。
> **四个核心动作**:怀疑 → 假设 → 可证伪检验 → 公开复制。
1. **怀疑起点**
- 默认自己的直觉可能错。
- 问“我怎么知道?”而不是“我想相信什么?”
2. **假设驱动**
- 先给出明确、可测的预测(而非模糊陈述)。
- 预测若落空,愿意推翻原假设。
3. **可证伪检验**
- 设计实验或收集数据,主动作死:寻找反例。
- 用定量指标而非感受来判定结果。
4. **公开复制与同行评议**
- 把方法、数据、推理全部摊开,让任何人都能复现。
- 错误暴露越快,知识进步越快。
科学思维其实是 **系统化的经验主义 + 批判理性**:尊重观察,却永远用逻辑和证据去审视观察的局限。
# how
## 二、迷信、经验主义与科学思维的本质区别
|维度|科学思维|迷信|朴素经验主义(“我见过所以真”)|
|---|---|---|---|
|**证据来源**|系统实验/数据,公开可查|权威、启示、传统|个人或小圈子经历|
|**可证伪性**|明确列出能推翻自己的条件|无法或拒绝被推翻|只接纳支持案例,忽视反例|
|**逻辑结构**|先假设 → 预测 → 检验 → 修正|先结论 → 找符号与仪式|先感受 → 归纳成“规律”|
|**容错/迭代**|错了就改;错误是前进的燃料|错也要圆;自圆其说|错误被视为“例外”或“运气”|
|**透明度**|数据和方法公开共享|神秘、不可外传|极度依赖叙事,人难以复现|
|**结果可靠性**|可重复,可量化|靠信念维系|受样本偏差与幸存者偏差影响|
**迷信** 的关键问题是**无可证伪**:它把一切反面证据解读为“神意难测”或“仪式不够虔诚”,从而永远跑不出真伪循环。
**朴素经验主义** 则停在“看见—相信”阶段,缺乏大样本、对照组和逻辑排错;它是科学的原料,却不是科学本身。
## 三、为什么要练科学思维而不止靠经验
- **直觉常失准**:人脑天生带确认偏误、幸存者偏差、因果错觉。
- **世界太复杂**:个人经验=沙滩一粒沙,系统数据才是海平面。
- **犯错成本高**:医学、工程、政策若用错模型,损失巨大。
> **一句提醒**:经验只告诉你“也许如此”,科学检验才告诉你“到底是不是”。
## 四、在日常如何实践科学思维
1. **把观点改写成可反驳句子**
> “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 → “每天1 g维C会让成年人年均感冒次数↓≥20%”。
2. **主动找反例**
- 刷到支持新闻别急点赞,先搜“counter-evidence”。
3. **记录数据而非回忆**
- 减肥靠秤,投资靠盈亏表,学习靠番茄钟统计。
4. **准备用“可能我错了”结束讨论**
- 这不是软弱,而是给自己留升级的接口。
### 结语
科学思维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种**持续自我纠偏的生活方式**。
- 迷信教你“相信就好”;
- 朴素经验教你“我看见了就对”;
- **科学思维则逼你问**:“如果我错了,会出现什么证据?我愿不愿意面对?”
能真诚发出这句追问,便迈出了与迷信和盲目经验主义最本质的分水岭。
# how good
#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