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序号/节序号/节/笔记序号 - Objective: # 概念阐释 自web2.0时代以来,用户生成内容(UGC)呈现了一种「溪流」方式的发表,这种以时间线为载体的发表方式导致产出只能是发表观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而且还在不同平台上,产生了割裂。于是在2015年,由Mike Caufield提出了数字花园的理念[^1]。 - 长青的个人wiki知识库 - 按照知识的拓扑结构系统生长,而非时间的线性结构 - 未完成笔记的体现作者的学习思考过程 - 通过公开学习中的建议、反对、支持,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让双方都能有收获 - 独特和个性化,更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举例子 # 类比、比较与对比 # 问题 # 问题答案 # 备注(经验集/错误集) ## summary 一个普通的网民有没有义务为人类的知识库做出贡献? 作为天天使用互联网的一位网民,每天在网上获取别人贡献的知识,当然也有义务贡献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或帮助他人。我们的「费曼笔记」本身符合数字花园的特点 因为我最近的学习和小谭老师的知识领域有重叠,所以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去看他的知识库,真的对我的学习和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就是那种在网上查一堆,不如学霸一句话费曼得清楚。😄我再一次通过互联网获益了,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网民,如果我能为人类知识库做点什么,那就是把我平时的费曼和思考公开出来,希望他人也会有收获,同时也是对自己更好的成长。 一直以来都有弄一个电影学习的“园地”,一方面是想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以前弄过视频号、写过公众号,但就像本节课提到的2个问题,平台割裂以及内容是一种输出的观点,并不能系统地表达。「个人数字花园」则是最佳解决方案,笔记作为系统学习的知识库,还可以有拉片子视频形式的输出,或者呈现自己拍摄的影像作品。想想都令人激动~ ## 参考文献 - 「花园与溪流:⼀种技术的 ⽥园牧歌」 - [https://maggieappleton.com/garden-history](https://maggieappleton.com/garden-history) [^1]: 数字花园的简史和理念: 在2020年4月,我发布了一条长长的Twitter帖子,讨论数字园艺的兴起趋势。它引起了一些关注,并清楚地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上令人着迷的概念时刻。 我突出了一些网站,它们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布个人知识。它们不遵循我们所知道的“个人博客”的传统。它们更像自由形式的、正在进行中的维基百科,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显示的一组精心制作的文章。一个花园是一堆不断发展的想法,它们不是严格按照它们的发布日期组织的。它们本质上是探索性的——笔记通过上下文关联链接在一起。它们不是精细或完整的——笔记作为未完成的想法发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和发展。它们比我们习惯看到的个人网站更灵活、更表现力和更完美。 它数字园艺是一种新兴的网站建设方法,它与传统的博客不同,注重上下文关系和联想链接,而不是基于时间顺序的发布。数字园艺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和变化的过程,它鼓励人们在公共网络上学习和分享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数字园艺的核心理念是不完美和公开学习,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和思考方式。数字园艺的核心设计模式包括拓扑结构、持续增长和不完美性与公开学习。数字园艺也为开发者和非技术人员提供了各种工具和平台,以便他们可以快速简便地创建自己的数字园艺。数字园艺的设计模式反映了我们对透明度、元信息和来源的渴求。数字园艺应该像植物园一样独特和个性化,是一个个人的游乐场,可以通过实验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网络本地语言来构建知识网络,以实现深度上下文化。数字园艺不仅仅是一堆链接的集合,还应该包括多样化的内容,如博客、视频、图表、插图、互动网络动画、学术论文、草图和代码片段等。数字园艺需要独立拥有和控制,不应该托管在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或Medium等平台上,这样可以为长期变化做好规划,并且使用可靠的网络本地格式,如HTML/CSS和Markdown文件,以便备份和转移。数字园艺是一个社区活动,需要参与未来的开发和设计,以实现多人协作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