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为什么读完一本书就忘了? - 没有很好的记笔记,白读了。 # what - 从认知原理层面来看,读书记笔记的方法只有一种。 # how ## SOP - 第一遍:阅读笔记 - **享受读书的过程**,一口气读完,并且在读书的时候只做一件事 - 划线。 - 标记方法 markup - [[概念 concept]]:高光、画框 - [[阅读 思想|思想]]:划线 - [[素材]]:划线 - 第二遍:划线笔记 - 用专门的时间整理 - 在电脑端的微信读书回看划线部分,然后做笔记(什么是微信网页打包?) - **将摘录通过 Weread同步到 ob 素材仓库**,重读划线、高光部分(值得看的内容就值得看好几遍,重看的时候只读划线和笔记) - 有必要的话可以将摘录拆解为卡片 - 第三遍:读书笔记大纲 - **用 Logseq 或 ob 笔记,一本书一个笔记(或者一个章节一个笔记,看书的信息量)** - why 和 what 写的是自己的话 - fiction 类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情节、角色、影响... - how 部分是书的目录(什么时候用三级笔记?) - how good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idea - ==砖块笔记==维护:对单个概念进行迭代,一本书中最重要的是拆解出的概念 - ==链接==维护,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链接,没有时间当下维护的链接可以打上`#todo`标签,晚点再来整理 - 回顾和应用 - **与 ChatGPT 聊**:难以理解的书可以上传到 project 中或者 NotesbookLM中进行对话;好的内容剪藏到 Readwise reader 中重读 - 用[[Deep Research]]进行深度探讨 - *deep research 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针对书籍生成导读报告;不取代原书整本书阅读,但绝对会让你更快更好地读透那些值得阅读 5678 遍的好书;* - *从今以后,读完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要 deep research 一下!20 万字的一本书,假设阅读 6 小时(每天 1 小时一周读完),然后 deep research 一下,用半天研究阅读报告,整理 logseq 笔记,然后再和chatgpt 多轮对话…… 10个小时的效果,可能抵得上以前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满打满算,生命被延长了一大截;* - 案例:*我很喜欢马尔克斯的《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百年孤独》)这本书。请你帮我起草一份深度解读报告,让我快速、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中的所有重要观点和细节,请适当举例帮助我充分理解观点。 我是普通读者,但是读完书之后还是觉得理解有限,希望通过报告来加深我对本书的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理解,关键是让这本书的阅读对我这个普通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和触动。 要求: 1、使用英文搜索,只采纳英文资料(因为互联网上英文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好的),用中文回答。 2、解读报告要细致,长度至少 1 万字。 3、解读深度是面向普通读者,而非学术批评。* - 第四遍:费曼输出 - [[费曼x3]] - [[今日份的小费曼]] - **在社区分享并且交流**:不能让学习像个原子 - 解释世界解决问题 - 每次回顾都打上标签: - iteration - action ## 案例 - [陈老师的读书笔记分享《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https://mp.weixin.qq.com/s/waFHqhkYr-D081_T2Fzt0w) - [logseq 读书笔记实例 - 《奇点更近》](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jhef2qnzbm0dq2zp7p76zpv5) - [约翰·赫斯特《欧洲极简史》详解报告](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jkmq7zcgdtrg4gfcjmee3kk9) ## 书的分类 - 书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 知识的载体,如科学类书籍、教科书 - 一本书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如文学作品 - 知识的载体: - 在阅读时,用[[阅读 三级笔记法]]做每个章节的大纲,可以使用纸质 3M 贴 - 读完将大纲放在一起,整理出整本书的三级笔记(即 2w2h),在 ob 里做一条读书笔记大纲,并将每个章节的三级笔记再整理到 ob 里。[[🗃️ 卡片盒子/200 - 学习成长/一生读书/《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 - 将书中的概念拆解为[[知识砖块]],有必要建立一个主题文件夹就在 ob 里建立一个,例如我的深度学习文件夹 - 文学作品(电影解析): - 整理出整本书的三级笔记(即 2w2h),在 ob 里做一条读书笔记大纲 - 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就像维基百科的文学欣赏词条一样 # how good # Ref. - [小能熊 2024 年 830 直播](https://btcml.xetslk.com/s/3mrpdB) > @谭淞宸:我觉得文学类书是可以按书本整理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书都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有些书属于「媒介即讯息」这个范畴,有相关的文学价值、文化现象和社会影响等等,所以需要有些空间来讨论这个书本身。就比如维基百科对于重要的书、电影等也会单独用一个词条讨论 - [基于认知原理的 logseq 读书笔记法](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jhefspanfgnda47jvz44qczt) - [费曼学习法 x logseq:如何用 logseq 做读书笔记,读 1本胜10本?](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QzCYvE9E/?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ef4fa78f4547358635222a3c9d161f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