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快速判断信息质量,如何利用信息层级?
- Breadcrumb:
# 概念阐释
信息的本质是传播,不可传播的信息是没法创造价值的。但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有遗漏、扭曲和错误,导致信息质量越来越低,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分层。在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等领域,信息层级这个概念被表述为 ”几次文献”、“几手资料”或者”几手信源”。
## 信息层级分类
1. **一手信息 (Primary Source)**
- 定义:直接的观察、实践与记录,如日记、手稿、实验数据等。
- 重要性:作为知识生产的原材料,具备**证据**性质。
- 本质:观察与实践,是证据,知识生产的原材料。
2. **二手信息 (Secondary Source)**
- 定义:基于一手信息的分析、评价、整合、重构与**创造**。
- 特征:高质量的认知活动产物,有显著的信息增量价值。关注底层原理、结构化的系统梳理、深入的分析论证、深度的原创性思考。
- **本质:创造新知,关注底层原理,系统化的深度分析。**
- 例子:学者写的、论述自身领域研究和理论的书籍和论文(综述性质的书籍和论文)、行业研究报告、专业数据库。
3. **三手信息 (Tertiary Source)**
- 定义:忠实梳理与整合一手和二手信息,通常结构化和系统化。
- 特征:无明显信息增量,更多是知识整理和快速引导了解领域知识。
- 本质:梳理与整合,帮助建立领域的大局观与知识树框架。
- 例子:
- 小册子、入门或图解类书籍;
- 商业书籍:由非从事直接学术研究的作者写出的商业书籍;
- 百科全书:wikipedia、DK等百科全书(如simply explained)类的知识汇编、综合;
- 导论、入门类的大学教科书:这些书名中通常有导论、入门、原理等字样,例如《心理学导论》《会计学原理》等。
- 正规出版的报刊、杂志文章,严肃规范的科普类文章;
### 45678手信息
1. **定义:**
- 指信息层级低于三手信息的内容,通常通过层层转述而来,不严格区分层级(如四手、五手等)。
- 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三手或更低层级信息的转述,质量和可信度在传递中逐渐下降。
2. **特点:**
- **缺乏溯源与验证**:信息常常没有溯源和证据支持,缺少正规知识生产流程。
- **质量稀释**:层层转述和简化,原始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大幅减少。
- **个人化**:带有主观色彩,内容往往是个人感悟、总结或“鸡汤”,缺乏系统性。
- **“喜闻乐见”**:因为内容通俗易懂,受众广泛,传播力强。
3. **典型内容:**
- **低质量书籍**:基于二手或三手信息,简化内容并充满个人感想,将原本短小的观点扩展成整本书。
- **非系统性转述**:加料过度、鸡汤风格的解读或说书类产品,信息结构松散。
- **自媒体文章与短视频**:自媒体没有审校流程,内容碎片化,常加入大量段子、个人意见和搞笑元素,易出现信息错误、歪曲、甚至谬误。
4. **使用的弊端:**
- **缺少扎实依据**:主要表达“我觉得、我认为”之类主观看法,缺乏实证。
- **引发“道理泛滥”现象**:使得大量受众在获取碎片化“道理”后,仍然对实际生活帮助不大。
5. **例子:**
- 大众传播的“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等流行观点,未经验证,却被自媒体反复传播。
- 微信公众号文章等自媒体内容:大部分书籍被过度浓缩和主观解读,最终成为碎片化的、主观色彩强的信息。
# 实例
## 以电影学习资料为例:
- 三手信息:搭建框架
- 维基百科:电影词条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框架
- 二手信息: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书籍拆解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中的延伸阅读
- 专题类书籍
## 写论文:《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
这本书讲述了如何利用信息层级有效学习写论文的思路
1. **利用一次文献(Primary Sources)获取证据**
1. 包括第一手的观察、实验、访谈和数据;原创的学术研究,自然要基于扎实的第一手资料。
2. **利用二次文献(Secondary Sources)学习他人研究成果**
1. 阅读学术论文等二次文献,了解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与观点,在他人的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的创造;
2. 跟上当前的研究脚步;寻找其他观点;为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找到模板;这个过程是与其他研究者的思辨过程;
3. 与同行思想对话,启发自己,同时查找附带的参考文献,以便追溯到更详细的一手信息;有利于站在前人肩膀上,避免闭门造车,重复造论;
4. 要谨慎使用二次文献,验证二次文献的信息,通过论文给出的「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3. **利用三次文献(Tertiary Sources)获得研究领域的概览**
1. 进入新领域时,先从三手文献(如教科书、百科全书、综述性论文)中学习,快速了解研究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
## 科学学习为例
- 三手信息:
- 学习OS课程
- 二手信息:
- 《费曼学习法》、《智慧星球》
- 两本书中推荐的书籍
- 一手信息:两本书中引用的案例、实验
# 相关内容
## 人生信息流
既然信息分层级,有效的学习就是沿着信息层级逆流而上的过程,要以三首信息和 45678 手信息为分界线,逆流而上,知道信息流的源头,而源头还是“解释世界,解决问题呢”

## 如何利用信息层级提升信息流质量
### 从四手信息作为「思考的起点」
- 发现问题、确立目标、种下幼苗
- 这些信息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 这些问题与我何干?
- 问题背后对应着什么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体系?
- 我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个领域的三手信息来建立整体认识?
- 这个领域的知识,更优质的信息在哪里?
### 用三手信息「快速学习」
- **搭建[[BoK1:树叶未动,框架先行|bok1]]**:用于快速入门,搭建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先用小册子、百科全书、导论等书籍建立知识框架;
- **基于知识出版规范**:都会有「引用来源」、「参考文献」、「衍生阅读」等;
- **拔出萝卜带出泥**:只要看完一本好书,通过书中的参考文献、网上推荐的相关的书、作者提到的其它的书都是线索,会通过一本书获得更多的三手、二手信息;
- **重要性分布**:三手信息会对不同思想、该领域的不同人物,不同概念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出论述,书的密度会直接体现知识的篇章大小,例如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论述“艾宾浩斯曲线”的理论和研究是其他心理学的 2 倍;
- **[[信息质量]]**:信息层级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即便是三手信息也会有错误,这需要我们根据立场、证据和逻辑做出质量判断。
### 用二手信息「深度学习」
- **搭建[[BoK2:CICD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知识的金树长青|bok2]]**: 深挖[[BOK 第一性原理|原理]]、把握关键[[概念 concept]]、建立[[思维模型]]和重要理论,让知识树枝繁叶茂;
- 该领域的研究者、知识创造者写给普通读者的书籍。写给大众的书,在保持底层原理的基础上:
- 注重梳理关键概念、重要思想;
- 交付完整的知识框架;
- 注重介绍该领域的历史发展;
- 例如脑科学领域诺奖得主坎德尔写的自传《寻找记忆的痕迹》;
### 用一手信息作为「证据」
- 用一手信息作为证据;
- 一手信息实际上不是理想的学习材料,而是作为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来验证你的知识;
- 除非该领域太新,还么有书出版,例如 2023 年ChatGPT 和大语言模型;
# 参考资料
- [2.2 关于“信息质量”的(几乎)一切](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jczstz7cyfjw8k759gz18f1v)
-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