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解释了[[perceptron 感知器|感知机]]为何不能处理[[异或 XOR]]问题。因为哺乳动物的 **感知**并不发生在一个神经元上,而是要通过多层神经元进行特征识别。 # what - *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戴维·休伯尔(David Hubel)和托斯登·威塞尔(Torsten Wiesel)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了哺乳动物的大脑,特别是猫的视觉皮质。==实验在暗室里进行,研究人员将基本形状的图画投射到墙壁上,精确控制猫所看到的东西,包括线条、缝隙和其他简单的细节,并仔细观察其神经元的反应方式。* - *休伯尔和威塞尔的研究发现,感知不是发生在单个神经元层次上,而是通过由多层神经元组成的层次结构进行的。这个层次结构从对表面细节的识别开始,最终到达复杂的高级意识。例如,第一层神经元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细微的视觉特征,如特定角度的边缘、独特的纹理,或一抹绚丽的色彩。每一层神经元都聚焦在整体场景中的一个狭窄区域,称为“感受野”(receptive field)。这些视觉细节单独来看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当它们传递到下一层时,就会整合成为更复杂的形状和特征,覆盖更广阔的感受野,就像是拼图拼接在一起,展现出更大的图像片段。最终,当这些逐步整合的细节被传递到最后一层时,我们就能感知到面孔、物体、地点等有意义的事物。由于大脑的网络结构允许无数步骤同时进行,我们的感知体验是连续不断、充满活力的。休伯尔和威塞尔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我们对感官知觉的理解,二人因此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how # how good # Ref. - [[《我看见的世界》]] - [论文](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08184529/http://jp.physoc.org/content/148/3/574.ful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