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人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态度有什么影响?
- 自我效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事情会因我的行为产生预期的影响。
- 高自我效能的人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不那么容易放弃,更有毅力,会主动去搜集信息,做针对性练习。
Q2:为什么说自我效能是婴幼儿除了基本生理需要外最重要的心理动机?
- 婴儿最大的乐趣就来自于探索自己的能力能造成多大的改变。比如婴儿发现挥动自己的手会让积木倒塌,就会特别开心。婴儿期学习语言的动力也来自于婴儿发出声音,能让大人帮他拿到玩具或食物。
- 所以孩子在婴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的充满情感和爱的互动和可被预期的结果。婴儿发出信号,总是得到高度回应并且每次都一样,这会让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就会起到可预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冷漠或忽冷忽热,善变,婴儿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外部决定的,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 孩子唯一的庇护所就是父母,父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爱,只有在消除了对恐惧的失败和焦虑后,孩子才更有可能面对挑战,成为更有自信的人。
Q3:为什么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 进入学校后的儿童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预演的社会,开始感受到明确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学习会有规章制度,会有小红花奖励,会有评分标准,会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要不断和自卑感战斗的过程,建立起自信的过程。孩子是否能扛住压力,去胜任父母和老师给出的任务,如果胜任了会增加更多的自信,如果屡次失败,孩子就会给自己打上标签,“我做不到、我不行”。这个标签也许是暂时的,也许是永久的,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