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定最近学习区 1. 根据最近学习区进行调整,制定长期能够做到的目标。**避免横向比较**,进入恐慌区。比如跑步,我总想着达到 10 公里,我也确实跑到过这个目标,但是跑完后身体关节要很久才能恢复,跑的过程并不开心,心理压力很大。所以10 公里并不是我的最近学习区,但1 小时的慢跑,比常年的 5 公里跑多了 3 公里,跑完的身体和心理感受都不错,就可以把它当作我的最近学习区目标。 2. 制定最小行动 1. 忍不住对标“完美形象“,于是制定了最高目标,但在做不到后就开始给自己贴标签,人家是学霸,我是学渣,找到不用努力的合理解释就可以躺平了。 1. 《贫穷的本质》有一个理想模版,制定不明确的目标,发现无法立刻达成就会放弃存钱,拿钱去满足眼前立刻能有满足感的”情绪价值“,比如买昂贵的电视,支付昂贵的葬礼与婚礼等。 2. 成长型思维。困难的目标不会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所以要进行将**目标清晰化**、**合理规划学习路线**、每日**任务拆解**,并做好**记录**,获得正反馈。 1. 学习 React,使用 Docusaurus 框架自建一个知识库网站。一开始制定这个目标后,我并没有完成,太困难了,也会有挫败感。但还是分析了原因,当时还没学过 React,于是继续学习。后来又用其他简单的容易上手的方式自建了其他知识库网站,从中也在学习。然后今年再次尝试时就发现我可以做到了。 3. 从“你必须”变成“我想要”,二分教,八分练 1. 强迫式灌输会破坏学习的内在动机,要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尝试来获得满足感。对于孩子来说,沉浸式的玩了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2. 二分教,八分练。是要让“我想学”的意志高于“你必须”的意志。二者互相配合,把要学的知识快乐的学到。 1. 用学来的知识画画、编自己的脑子故事。 4. 列出一个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案: 我今年想在公司做一次关于人工智能、chatGPT 的分享,但光是想到这个目标我就开始紧张、流汗了。我要从哪开始?写不出来怎么办?突然一下子脑子空白了,是不是白学了。最后就会蹦出“我做不到。”这样的结论。 但是要冷静下来进行任务拆解,也许并非不可行。第一,列出分享大纲的框架,我为什么要在公司做这次分享?分享什么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我现在知道什么先写下来。对于不知道的可以再查资料。最后制定一个期限,每天写多少字是我能力范围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