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做一做【个人控制量表】,分享你的结果,你是驾驶员还是乘客?试举一个例子分析此结果在你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体现。** 得分59。在我的记忆中,我几乎是不粘爸妈,也不怎么和同龄小伙伴玩耍,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想各种玩儿的点子和自己玩儿。小学毕业前后就开始制定运动计划(就是喜欢玩儿各种球类运动,到没什么特别的目标),因为爸妈都上班,寒暑假的时间也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执行,但也有不这样的时候😂,比如某个暑假沉迷了某款游戏,起床就开始打游戏,游戏的诱惑也可以让一个内控型的人失控。 但是如果后天受挫,人也可以完全封闭自己。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几乎没有什么正反馈,所以我就用天赋论给自己洗脑了,认为学习好的学生都是聪明的,一碰到学习的事,我就是不行,完全变成了外控。直到开始用了OKR,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层面都会制定目标,才发现原来靠努力和方法我也可以学会我想学的东西,从第一次破除天赋论迷思后,我开始用一次次的小改变积累自我效能。现在也长出了一个在学习方面更主动,认为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Q2:内控视角与外控视角在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感上有何区别?** 内控视角:未来是否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当下我如何行动。 外控视角:我努力没有意义,也不会有改变。 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孩子感受到了学习本身的快乐,由[[非理性的学习者 内驱力]]带动的良性循环。让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更强,由ta自己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然后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从经验中建立更强的自我效能感,来驱使孩子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相信自己是强大的,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到。 但是如果家长干扰太多,凡事都事无巨细地管理,就像一个30秒就要发出一个评价的副驾驶,孩子会觉得无力、无用,无法在路程中获得成就感,只会感到满满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