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why解决什么问题? - Breadcrumb: # 概念阐释 在对某事物建立总体认识,产生解释模型之后,就会对该事物产生论点。 - 论点的讨论范围不包括个人喜好、宗教信仰,因为这些事物本身不期待证据,不涉及公共事务。 - 论点与观点不同,观点停留在个人主观层面“我觉得”,“我相信”,“常言道”。而论点要有证据、有分析,有可靠系统的概念框架[[知识体系]]。 - 分析指的是回溯解释模型,看论点是基于什么前提,基于哪个原理得出的? # 实例 **基于“心智是固定的解释模型”得出的论点:** - 论点A: “智商”是一个天生的固定的“值”,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学霸都是生出来的,不是养成的。 - 论点A:婴幼儿可以通过看电视,播放故事录音,学会语言。 - 论点A:学习就是上课听讲和课后完成作业。学习的目标是尽可能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答案,避免犯错误。 - 论点A:“死记硬背”是低级的,机械的。“记忆力”在学习中是一种低级能力,只有“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力”才是新时代的高级能力。 - 论点A:成年人缺乏自信,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焦虑甚至抑郁,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懒惰,不诚实,不理智,自我放纵,愚蠢或私欲,是因为童年时的不幸经历,受到过来自“原生家庭”的打击甚至虐待。 **基于“心智是不断变化的”得出的论点:** - 论点B: “智商”虽然有一定的“出厂设置”范围,但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智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存储的有序知识的丰富度,注意力中的中央执行系统能否持续操作脑内模型并引领思维进行,等更为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智能表现。而这些能力又取决于知识和技能水平,因而人的智能水平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的。 - 论点B:早期的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主要依靠交互。被动的听无法引起注意力,无法启动学习机制。 - 论点B: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从大量数据中建立模式的交互过程。需要学习者主动操作,主动提取,在新场景新任务下反复提取巩固,并调整模式。因此,学习依靠大量的数据输入,大量的尝试,并且从错误中不断微调,逐渐形成正确的模式。不应当求全责备,让孩子恐惧犯错,那样会让孩子不敢尝试,阻碍学习。 - 论点B:“思考”,“创造”等抽象程度更高的智能活动每一步都要依靠记忆的存储和调取。而记忆是一种主动的筛选,构建的过程,需要关联已有的背景知识形成意义网络。对新信息的判断和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网络有很大关系。因此知识越多的人,对新信息的理解能力、判断力、记忆力都更好。只是记忆的方法要符合认知原理,要注重意义关联和主动提取,以及反复提取,不能靠死记硬背。 - 论点B:对同卵双生子的大样本研究发现,童年的缺失对成年后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例如母亲去世,会令你略微更容易抑郁,但不会很多,而且只在你是女性时才会如此。父亲在童年时去世没有任何影响。父母离婚虽然对儿童有一定影响,但长大后的影响完全消失。成年时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吸毒,酗酒,失业,打骂孩子,等都无法归咎于童年经历。 # 相关内容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