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成长思维和僵化思维
- Breadcrumb: 第一章 5 成长思维和僵化思维
# 概念阐释
僵化思维认为一切都是天生的、注定的,因此不认为通过个人的行动可以带来改变。
# 实例
学习的阻力来自于僵化思维、心盲和功利性。
- 天赋论:
- 认为学习好是因为聪明,我不够聪明所以我也不需要努力了,努力也没用;
- 觉得自己做不到,因此也不去尝试
- 因为我“聪明”,所以不能打破这个神话,不敢犯错误,不敢离开舒适区;
- 要么最好,要么不做
- 向外看,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不过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 觉得要达到某种专业水平才有资格做这件事,否则就不开始;
- 沟通:
- 沟通是我的弱点,所以也不想办法改变,就让它一直弱着
# 相关内容
#### 成长思维:
我的大脑会因我选择做什么度过一天,而不断改变:
- 认为一切事情只要在我的努力下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 童年,青春期到青年期是大脑可塑性的两大机遇期;
- 30岁以后的成年人仍有终身塑造大脑的能力;
> 一项针对日本25-83岁成年人的研究,考察了年龄对创造性的影响,发现在语言流畅性,思维独创性,生产能力和创造性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出现年龄差异。而负责执行功能的额叶和记忆生成的海马的衰老,能通过良好的健康水平极大延缓。总之,如果你想保持头脑清醒敏捷,想抵消年龄的增长带来的认知衰退,那你就需要**终身学习和过自律健康的生活**。
> 教育是防止衰老的最佳途径。- 亚里士多德
# 参考资料
Q1:什么是「僵化思维」?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否有过“僵化思维”?请举例说明。
我太有“僵化思维”的经历了,加入小能熊以来,我其实一直在与我给自己设置的各种限制作斗争:
- 天赋论:
- 认为学习好是因为聪明,我不够聪明所以我也不需要努力了,努力也没用;
- 觉得自己做不到,因此也不去尝试
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此种想法就会冒出来,开始产生各种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做啊?”“那我适合做什么?”“好像我什么都做不好......” ,当这些自我怀疑产生时,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在解决眼前这个困难上。在这个时候要告诉自己,难题只是现在看起来很难,因为还没有想过如何解决,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解决它,或者如果实在自己无法解决了,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
- 要么最好,要么不做
- 向外看,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不过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 觉得要达到某种专业水平才有资格做这件事,否则就不开始;
横向比较会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不值得,自我效能感低很难形成正向循环,承认自己的普通与唯一,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在专注中体会到快乐,是更正向、更幸福的体验。
第二点也是最近想通的,在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第一封信,关于“我必须”的问题。我再次回顾了自己喜欢并且想做的事,电影和编程,然后觉得我现在都没法开始,很难过。然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预设,我好像要学完什么什么,好像要考上研究生,才能开始。”
但这个假设是不真实的,不是说学好一切才出发,而是现在就可以出发,现在就开始,实践是最佳方式。
- 沟通:
- 沟通是我的弱点,所以也不想办法改变,就让它一直弱着;
以前认为自己的脾气和与人沟通通通是弱点,就弱着。但社会给到的真实反馈是,“如果你不做出改变就会寸步难行,事事碰壁。”于是先被迫做出改变,然后得到了很多正反馈,再发现原来这些弱点也可以通过练习发生改变。此时想起了《人性的弱点》中描述的富兰克林与林肯的故事,说不定我的这两个弱点也能练习成优势。
Q2:“大脑星球”的培育是如何进行的?
Q3:你如何理解:“只要学习就会改变,没有学习就没有改变”?你有过亲身体会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