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发育分阶段性。认知,情绪,心理,都有自身的发展阶段。基本感官能力先发展,理性等高级能力较晚成型。出生后头几个月,感官区域的神经元首先得到髓鞘化,使信号传输快100倍。髓鞘化指的是对轴突包裹一层绝缘的髓磷脂的过程。 ## 🌟语言敏感期 敏感期指大脑某种能力发展的最佳机会窗口期。在这个时期内,大脑对特定类型的经验与信息输入更为易感,能十分高效地完成该功能的发展。 6岁以前的儿童掌握新语言最轻松,6岁以后,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衰退。敏感期能接触到另一种语言的孩子,能自然地学会两套词汇,两套语法和两种文化而毫无代价。 习得外语的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迅速衰退,意味着大脑可塑性敏感期的关闭。学一门语言的年龄越大,说话时不带外国口音或语法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 🌟0-6个月 ### 1、建立规律生物钟 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吃睡玩周期,做一个宝宝时间表,孩子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想玩,都能预测并及时满足。而后逐渐让这个吃睡玩周期固定起来,大概4小时为一个小的吃睡玩周期。这样宝宝能吃好睡好玩好,妈妈也因为了解孩子的习性而不至于被宝宝的「无厘头」搞烦。 ### 2、户外活动 从出生开始,宝宝每天都要到户外溜溜。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感知外界的温度,看花花草草,毛毛狗狗狗。给宝宝讲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宝宝摸摸树叶等。 ### 3、与宝宝沟通要用妈妈语 妈妈语的特点是语速慢,夸张的重音。这能帮助宝宝区分不同句子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可以小和尚念经似的跟宝宝说话。 ### 4、语言音乐+身体接触游戏 宝宝在这个阶段只能躺着,我们可以帮助宝宝做一些翻滚运动,给宝宝增加乐趣,也能扩大他的视野。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宝宝唱有韵律有节奏的儿歌,宝宝总会对特定动作产生预期并满足。比如,给宝宝唱「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每次「骑」字都会把小宝宝颠一下,宝宝就乐不可支。 ### 5、日常起居生活的对话 做饭、吃饭、洗澡、换尿布等,可以跟宝宝聊天,说我们正在干什么,我们正在触摸的是什么。婴儿虽然不是完全懂,但她会记住在特定场景下反复出现的特定语音。比如摸她的脸时就说「摸你的小脸蛋」,她就会记住脸的部位对应的语音是脸蛋。 ### 6、亲子共读 这时候宝宝视觉还很模糊,所以共读的绘本选颜色鲜艳的大色块类型的,给孩子读绘本时大人要全身心投入,包括表情、声音、肢体,极其夸张到把宝宝逗乐就及格了。 共读也是在一个语音线索(原因)和一个行为(结果)之间建立新奇的关联:每次听到一个节拍(打在元音上)就颠一下坐在腿上的婴儿;或者每次听到一个动物的名称,就学这个动物的动作或者叫声。这个==原因与结果的关联会让婴儿乐此不疲==。 ### 7、总结经验制作节目单 与宝宝玩耍的时候要记录一下孩子更喜欢哪些游戏,把这些游戏汇总形成节目单。在宝宝玩耍的期间挨个走一遍,每次玩耍让宝宝开心,大人也开心。 ## 🌟6个月-1岁 ### 1、语音敏感期——听辨能力 婴儿的听辨能力与生俱来,很容易辨识发音特征,能区分感知不同语言的音节,并无意识统计出最高频率的组合,还能模仿标准的语音。如果抓住语音敏感期,孩子的第二语言也会说的像母语一样标准地道。幼年的皮质学习语言几乎毫不费力,并且会永久保存在轴突和树突的几何结构中。反之,错过语音敏感期再学第二语言,很可能会有浓重的母语口音。 ### 2、婴儿发展的具体过程 6个月时,婴儿已经从日常环境中积累了一定量的语音,这种**听辨能力会转向母语语音**。婴儿已经开始从连贯的语句中识别出词汇了,婴儿在逐渐将常用词的语音与实物对应上,开始辨出常用词和词组。🌰孩子在0-6个月时,能辨别「car」这个发音的重音在「a:」。孩子在7-12个月时,知道了「car」这个字的发音「ca:r」,以及「car」所对应的实体小车。 6个月-1岁,婴儿的听觉区域会首先完成播种,听觉感官获取了足够的素材,搭建完毕。婴儿的**听觉区域就开始对孩子的母语闭合和固定**。 10-12月龄的婴儿,开始**具有初步的分类意识**。这标志着心智的一个飞跃,婴儿能按照种类,区分出列举的事物,比如卡车、小轿车、消防车等,都是“车”这个抽象的范畴。🌰孩子在12个月时,她拿着好几辆不一样的小车,来与大人互动时,大人说:「car」。她会推断出car指的是这几个车的类别。 ### 3、大人该怎么做 婴儿喜欢探索重力规则,做掉落物体实验,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积木类的玩具,让孩子可以自由尝试,自由建造。 婴儿热爱数数、测量、画线,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尺子,各种颜色形状的玩具,有趣的数学谜题玩具。 在孩子7-9个月的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耐啃咬和撕扯的硬纸板书或者布艺书或者带有各种小机关的书,满足孩子探索的需要。绘本还要能创造出非常多的互动游戏,让孩子在与大人的互动中充满欢笑和乐趣。 在孩子12个月的时候,对婴儿说的断续和碎片的语音进行补足和补充,是这个阶段语言启蒙的好方法。 🌰: 大人:What can I see? I can see a flower. 宝宝:a’e 大人:对,flower! I Can see a flower. And I can see a bee. 宝宝:bee 大人:yes! A bee. A flying bee. 1岁前有大颗粒积木,摇摇铃,套杯,触摸书等玩具。 “数学启蒙路线图“中,推荐使用Tiny Polka Dot教育,原理在于同一个数字,用不同方式排布的点卡,来帮助幼儿强化数字-空间神经元。数感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为动物和人类先天所有,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感知数量关系,并且准备好感知更丰富的空间关系。 ![[CleanShot 2024-06-26 at [email protected]]] ## 🌟1-1.5岁 1-1.5岁,孩子学习词汇是从与她自己最相关的实物学起的,比如爸爸妈妈、牛奶、饿了、渴了、游戏,积累这些词一直到200词汇量。婴儿在最初的200词由于缺乏体系,一个个词孤立积累,速度较慢。 最初学习的200词基本都是**实物对应的名词**,动词是婴儿在与大人互动中推理出来的。然后才慢慢上升到**抽象能力**(到18个月是词汇爆棚期,200词变2000词),比如鸡蛋牛条煎饼果子都统称为「早餐」这个更为抽象的词。所以如果给小婴儿讲绘本时,给出了满桌子的食物,然后让婴儿学习「早餐」这个词,还没有抽象能力的婴儿就会很困惑,这个早餐,是指鸡蛋?油条?还是煎饼?婴儿搞不懂,这就是老师说的【指代不明】。 0-400词: 重点:乐趣、兴趣、亲子互动、韵律、 读物:鹅妈妈童谣,苏斯博士的ABC;也有分级读物初阶,如牛津树1-5级、学乐First Little Readers A-D四盒、兰登1-3、尤斯伯恩小图书馆的1阶。《小猪小象》系列,和《别让鸽子开巴士》系列,《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奇先生,妙小姐》系列。 视频:Brain Quest,Epic,Do You Know,迪士尼的视频(视频类可以晚一点) 触摸书、翻翻书、机关书、字母书,书籍可作为亲子游戏道具、作为玩具,孩子可积累到最初上百个语音词汇。字母书能帮孩子尽早熟悉26个字母。孩子在识别字母、书写字母时,容易左右不分,可以以孩子吃饭的手为锚定点,并在字母上贴眼睛,帮助孩子区别左右。 绘本页面都是大色块的画面,易于抓住婴儿注意力。其次都是韵文,念出来就像歌谣,还可以边唱边做身体动作,扭头扭腰,全身动起来,这样的身体活动,会给婴幼儿带来欢乐。 频率:每天都需要有语音输入,每天30分钟-1小时,让孩子跟着音频,跟着大人,把某一套书唱溜读熟。 ## 🌟1.5-2岁 婴儿在**18个月是词汇爆棚期**,从之前的每个月学1-3个词汇,到18个月,突然开始每天10-20个新词(200词变2000词)。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环境(强调真人互动和反馈)就可以给婴儿提供充足的语言养分。如果此时婴儿能接触到另一种语言,他们能自然学会两套词汇,两套语法和两种文化。 一岁口欲期过了之后,准备积木,彩泥,沙子,水,纸笔等。安静简单的玩具,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和动用想象,感受自主想象和尝试的乐趣。 400-1000词: 当孩子能理解牛津树7-8阶,大致就进入1000词汇量阶段。这个时期的主粮分级读物,仍然是兰登,牛津树,尤斯伯恩。 除了主粮,还有其他营养素,共同构成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可以引入非虚构读物,这个阶段可以看懂《小熊维尼》,《Do You Know》之类的简单动画片,与分级读物配套动画片,每天可以看20分钟。(孩子未满3岁,可以晚点再看动画片) 1000-2000词: 读物:分级读物高阶是主粮。也需要分主题阅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和兴趣。万物好奇者计划包括天文,海洋,汽车机械,神话童话等十大主题,可以按照孩子喜欢的主题来选书。还可以去Epic库选书。My Encyclopedia of Very Important Things 这类初级百科全书可以帮孩子搭建世界知识图谱。 视频:Ted-ed,Kurtzgesagt,BBC纪录片,小小世界,行星(视频类可以晚一点) 考试:star(可以晚一点,这里主要想对应词汇,如果咱娃词汇已经到2000,但还太小坐不住,反感坐定考试的话,可以先不做star测试,不看视频) ## 🌟2岁 2岁的幼儿,大脑活动极为活跃,消耗掉身体50%的能量。童年早期生长出的神经元及其突触是成年人的两倍。每分钟有数百亿的神经元活动,每天生长出数以十亿计的神经元。这就是语言能力爆发(词汇爆棚期)的物质基础。而大脑皮质的快速形成代表孩子有了突然增强的分类能力。 也就是说,婴儿从一个一个慢慢**学习对应实物的名词词汇,到根据画面场景推理学习动词词汇。再到分类能力的增强,从而可以快速学习很多实物实景对应的动词名词词汇。再上升到用想象力(而非实物实景一一对应)来学习词汇**。想象力的意思是,比如我们不一定要去到北极才能学会北极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声音、文字,和与北极对应的画面来在脑子里【想象北极这个「实物」】。 2岁,**语法爆发期——双词句**,孩子的语音词汇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孩子的心理辞典越来越完整,他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物体及其变化组成,此时孩子会出现双词句。 双词句就是「一个物品+一个特征」,比如red hair;或者是「谁+干了什么」,比如 I sit; 孩子在能听懂和能说之间,有5-6个月的时间差。并且句子生长出来需要满足足够的概念量,足够的词汇量。并且句子不会一开始就很长。 ## 🌟3-4岁 2岁时孩子会开始说双词句,没有什么句型,没有什么虚词,全是关键实词像发电报一样。但三四岁的孩子会逐渐开始使用虚词,比如of,the,who。这是从从概念迈向关系——句子。 3-4岁时母语幼儿开始迈向语法爆发期。最先建立的是词序,之后迅速增加句型变化和语法虚词,从而连缀成句子,比如of, the, on, in,包括含有“什么(what),谁( who),哪里( where)”的问句,出现从句,比较句,否定句,被动句等。并且能正确使用词形变化。 如果在此之前孩子已经有丰富语料的输入(小数据),她会【平移挪用】绘本里的句子,从而生长出无限多的句子。 “谁+干了什么,谁是什么。”语言的基本核心句从两种事物的基本关系,演化出五种句子基本结构。实际上是人类物种认识事物,产生的基本心理结构,形成的5个基本句型,因为一切语言具有共同的客观世界关系映射。 1. 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S+Vi The dog ran. 2. 主语+系动词+表语(S+Vlink v+P) The weather turns warm. 3.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Vt+O) I like spring. 4.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人)+直接宾语(事)(S+Vt+IO+DO) Spring brings me so much happiness. 5.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 (S+Vt+O+OC) I see birds flying in the sky. 举例子: 平移挪用: This little piggy met a bear. I met a bear. 扩充生成: I met a bear. I met a dinosaur named little TRI. 0-3岁左右,视觉皮层的突触过剩生产的峰值大概是在2岁。3岁时婴儿的视觉区域也会完成播种,搭建完毕。 4岁,听觉皮层的突触过剩生产的峰值大概是在4岁。 幼儿大概在4-8岁之间是阅读闹区窗口区,8岁时大脑已经开始明显专门化。假若3岁前已经共读把『语音-语义』路径搭建好,此时她可能会对文字符号感兴趣。此时,要及时进阶,不能只停留在读画面为主的绘本,要开始引入识字。 最好是在4-5岁开始识字到12岁青春期开始之间这几年,做好日常阅读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养成,让孩子成为毫不费力的,轻松愉快的高效阅读者。 如何做?汉字: 优先识字 会写慢慢来 汉字把汉字表打印出来,测识字量。 然后先写大字来学习基本笔画, 最后刷卡片强化。不刷独立的字卡,要有意义有关联,先完成,在完善。具体制作流程:先划字词(汉字以字为单位,英语卡片以句素为单位),查字典,最后在卡片左边写生字,右边或后面写答案。刷卡时答对了贴贴纸。 如何做?英语: 英语先熟悉字母(之前1-2岁时已经学会了), 再到音素,比如ph, 发f,wr发/r/ (write…),wh读/w/(what, why…)。在这个识字阶段增加专门的拼读环节,比如牛津树的Phonics,苏斯博士的故事通过将同样的音素对应关系放在一起,突出变化,编成歌谣,特别有利于培养音素意识。 最后是,音素对应什么字母组合,即提取拼读规律,建立字形意识,也就是哪几个字母总是会出现在一起(如tion、ing、ph),它的固定读音是什么。这就是英文识字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是几个月就能完全学会的。 ## 🌟5-10岁 前额叶皮质的峰值要迟至5-10岁。 2000-3500词:从绘本向章节书过渡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能力自主阅读,阅读仍以乐趣主导,对应的读物有: - 主食:牛津树9阶、尤斯伯恩图书馆第二盒 - 搭配:《神奇校车》、《可怕的科学》、DK百科全书、罗尔德·达尔作品套系、蒂姆·波顿导演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和维斯·安德森导演的《了不起的狐狸先生》都是本套系的电影改编,书和电影搭配看。Geromino Stilton (《老鼠记者》)也是向章节书过渡的书。虚构类还有The Diary of a Wimpy Kid 校园生活《小屁孩日记》。Reading Explorer教材。 使用的app有: - 刷完多邻国。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基础词汇量,可以开始引入识字和拼写。 - 使用epic看书,epic选择1-2本该级别的书来阅读。 - 刷喜爱的视频音频anki卡片,搭配万物好奇的推荐书目。 每天30分钟视频输入: - TED-ED - Be Smart - PBS EONS - 牛津树9阶 - 10-12阶 Time Chronicles - The Action Lab - Primer - BBC的《化学史》和卡尔·萨根的Cosmos (《宇宙》) - 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 (《化学:一部流变的历史》) 3500-5000词: 这个阶段的主粮是尤斯波恩图书馆第四盒。此外再补充大量其他读物,比如《可怕的科学》有科学,数学,地理和历史四套。《哈利·波特》也是这个难度级别的。 ## 🌟10-20岁 句法敏感期:孩子青春期时候句法会搭建完毕。儿童对句法也有先天的敏锐推理和统计能力,能从日常环境中自动汲取正确的句法架构,并毫无困难地运用。反之,错过句法敏感期再学第二语言,就要小心翼翼不然句法就容易出错。 20岁,此时严肃学习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去解决问题去创造。 5000-20000词: 在这个级别的学习者,可以读世界名著,可以读分析性写作,论说文,不同领域的教材,专著和论文。这些内容的信息量大,逻辑说理性强。比如小黑书。 适合英语中级学习者和中小学生的有中国作品《唐诗三圣》,《聊斋志异》,《浮生六记》,以及《伊索寓言》,《格列佛游记》,科幻大师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等。 音频:各行业顶流专家们的演讲和辩论,如Inteligence²频道,alks at Google频道,微软研究频道Microsoft Research,哈耶普麻名校公开课,自己专业领域内或未来有点想学哪个专业的顶级专家的专业主题演讲,时文如《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经济学人》( Economist)等报刊, ## 🌟20-30岁 从童年晚期会开始第二次神经增殖和修剪高潮,青少年的脑不但没有固定,反而灰质和白质仍在发生显著变化,脑体积持续增长,髓鞘化快速进展。 ## 30-40岁以后 词汇、学习新知识新概念的能力终生不会闭合。神经元随着年龄增加会有所损失,但==损失的只是较“大”的神经元==。只要大脑在持续学习,小神经元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总体数量保持稳定。 相比儿童,成年人的学习风格会发生变化,成年和老年的大脑思考能力更依赖已有知识体系和经验,因此即使==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有所损失==,也会被中老年人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带来的认知能力提升所抵消。 部分高级认知功能如==记忆力和推理能力随年龄出现少许下降==,但又不会影响其他一些高级认知功能,甚至会被后者抵消。一项针对日本25-83岁成年人的研究,考察了年龄对创造性的影响,发现在语言流畅性,思维独创性,生产能力和创造性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出现年龄差异。 而负责==执行功能的额叶和记忆生成的海马的衰老==,能通过良好的健康水平极大延缓。 ## 概念抽象能力(终身开放) - **特点**:词汇学习与新概念理解能力不受年龄限制,可终身发展。 - **应用**:即使错过语音和句法敏感期,仍能通过持续学习掌握新词汇和知识。 ## 🌟情感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大脑的各种关键期,语言,阅读和社会行为,以及一些高级认知能力包括自我控制和抽象思考等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情感需要。情感需要和吃饭穿衣一样,是社会性动物生命发展实实在在的刚需。 比如小雁若没有与妈妈建立亲密关系,就无法发展成正常的个体。比如小猴吃完"机器妈妈"的奶后,会迅速跑到“毛绒妈妈”身上。 人类婴儿和大雁这样的社会动物一样,出生后就开始寻求他人的接触和回应,有人抱着和回应就会得到安抚。进化出这样的情感纽带,是为了支持未来更高级的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一个生命想要学习的欲望,来自发展壮大自身的欲望,而发展壮大的深层动力来自爱和被爱。 具体来说,0-6周大的时候婴儿能辨识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还没有和妈妈产生固定的情感纽带,其他大人照顾也可以。从6个月-2岁的婴儿开始明确偏好自己熟悉的照顾人,如果自己依赖的照顾人离开,有的婴儿会产生分离焦虑。他们会把情感纽带视为一个安全的原点,只要依恋对象在身边,就会感到安全,能大胆地去探索环境,因为如果遇到什么,也可以随时回到照顾人的怀抱得到安抚。从18个月到2岁,孩子有了更好的语言能力,能理解父母去了哪里,什么时间回来,从而更好的忍受分离。 how:母亲要和婴儿应尽早开始持久的皮肤直接接触式拥抱;最好亲喂;鼓励出院后在家继续皮肤接触式亲密喂养。情感上得到充分满足的婴儿免疫力更好,体重增加快,运动神经和大脑都会发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