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 Breadcrumb: 4.1.1 所谓“听力”,听的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
# 概念阐释
听力理解是**主动**抓取信息,进行**下意识的思考和分析**,根据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对听到的内容进行预期和判断,最终达成理解的过程。
#### 如何通过训练提高自己听的能力,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
听力训练要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并行训练。此方法适合于双语。自下而上指的是字词听辨,例如听写练习。
1. 增加词汇量。首先要记准发音,因为读不准的单词也会听不到。其次增加词汇量的意思是要积累句素,记住英文原句和短语,避免只背中文释义。增加词汇量的方法可以是「扩大阅读量」和「刷词汇卡」。
2. 拓宽知识面。背景知识越多,越容易得到我们的注意力,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长期记忆和推理能力参与的更多,能够对听到的话形成更好的预期和理解,也就表现为听力能力强。
3. 听力考试本质上是在考验「争取在录音播放前读完题干,提前预判答案可能会出现的地方,然后等待听力中真正的重点句的出现」。
# 实例
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听力理解?
- 语境,包括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1964年尔文·波洛克(Irwin Pollack)和J.M. 皮克特(J.M. Pickett)做了一个实验。把被试在休息室里的对话剪辑成个别的词抽取出来再放给本人听,结果本人也只能识别出自己说的话的一半。这证明了,在我们的对话中,我们依靠语境、彼此共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进行预判,最终达到理解的效果。
“街头募捐者:想不想买一面皇家全国救生船协会的旗? 过路人:不买,谢谢!我总是在伯明翰我妹妹那度假。”这段对话我就没有理解,因为首先我不知道伯明翰在哪,和救生船协会的关系;其次我不知道不需要某慈善机构服务的人不需要为它捐款,这种文化背景。
「我的实例」,前两天刚好去了加州的环球影城,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坐在游览车上参观环球影视公司的旧片场。导游的语速超级快,而我的英语词汇量也就7000左右,但我却能听懂大部分的讲解,就是因为我在电影方面的背景知识更多,讲解中提到的大部分电影我都看过。
- 语义+语音特征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不是听到了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而是通过语义和对模糊吞音、连音的预判,大脑进行自动填充。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发现在鞋子上。)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发现在橘子上。)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发现在车轴上。)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发现在桌子上。)
被试分别宣称自己听到了heel, peel, wheel, meal。
# 相关内容
- **音素**:区分语义的最小单位。例如heel, peel, wheel, or meal,/h/、/p/、/w/、/m/构成了不同语义的区别;再比如音素/p/和/b/就构成了词“pat”和“bat”的区别
- **语义**:可被理解的世界知识或语言
- **语音特征**:由一个音素或几个音素构成,在日常说话中,模糊的吞音和连读极为普遍,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听懂自己和别人讲话,不是识别了严格意义上的因素,而是“抓取”到了表达含义的语音特征
# 参考资料
- [4.1.1 所谓“听力”,听的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https://www.candobear.com/p/t_pc/course_pc_detail/audio/a_653fa044e4b064a863bf0297?product_id=c_63b3ecd315204_BvBI4JZz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