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在2008年的人生危机中,spaceX和Tesla分别是如何被救活的?
首先,马斯克并没有从“理性”的层面进行评估留下一家胜算更高的公司,而是他觉得两家公司都像是他的孩子,没办法眼看着一个饿死。其次两家公司,一家代表新能源电动车,一家代表人类是否能够成为跨行星物种,它们都是人类科技文明的关键里程碑,马斯克认为一旦哪一个失败,就相当于昭告天下人类将失去希望。
spaceX的难关:
在2008这么糟糕的一年当中,马斯克通过自己的弟弟金博尔、朋友,曾经的PayPal黑帮的帮助,彼得·蒂尔统一创始人基金向SpaceX注资2000万美元。
马斯克在质量控制方面能够做到灵活变通并且愿意承担风险。这是在全部赌注都押在第四次发射的前夕,火箭在运往夸贾林岛的路上再次遇到问题。但是凭借团队人员的智慧和马斯克的指挥和责任心,将本应在5周内完成的检修压缩到5天内完成了。“这是航空航天产业中那些臃肿的大公司想都不敢想的。“
在2008年年底12月22日,spaceX获得了一份来自NASA的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终于spaceX挺过了这一阶段的难关,但接下来的任务还很重,马斯克计划要在第二年发射猎鹰9号,要实现载人火箭,还要运送人类到火星。
Tesla的难关:
特斯拉在2008年底濒临破产,此次难关主要通过融资、戴姆勒的投资和政府的贷款挺过来。其中最关键的一笔来自戴姆勒。戴姆勒的高管来到要求Tesla展示一个smart汽车的电动版方案,但马斯克**却做出了一辆真正的smart电动车**,这让各种看不上Tesla的戴姆勒高管大吃一惊,立即签下了合同,后面又向特斯拉注资5000万美元并获得了相应的股权。
Q2. 为什么马斯克认为(固定报价的)私营太空事业(相对于用成本加成模式)更有前途?
根据GPT提供的解释,成本加成是指:“合同方(通常是一个公司或供应商)不仅获得与其实际支出相对应的费用,还获得一个预先确定的利润,这通常是实际成本的一定百分比。这种模式的目标是降低供应商的财务风险,从而鼓励他们参与项目。”
但马斯克认为这种方式阻碍了创新、快速推进和削减成本,因为合同方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只要事情永远完不成,他们就可以一直吃政府给的老本,一只浪费着资源。
而spaceX采取另一种方式,一种结果导向的激励方式,例如承接政府的一个特定任务,在项目验收之前,私营公司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待验收结束后才获得报酬。这种方式,私营公司可以掌控火箭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更加灵活,如果获益,那么私营公司则获益,如果失败,那么私营公司也会损失自己的资金。
> 在华盛顿之行中,马斯克在参议院委员会做证,并推行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认为成本加成制度的问题在于它阻碍了创新。如果项目花费超出预算,承包商就会得到更多的报酬。对成本加成合同承包商来说,他们几乎没有动力承担风险、发挥创造力、快速推进工期或削减成本。“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只想稳稳当当地吃成本加成合同的老本。”马斯克说,“在这种体制机制下,人类不可能飞到火星去。这么难的事永远完不成,才是他们最希望营造的局面。如果一份成本加成合同你永远完不成,那么你就可以永远吮吸政府的乳汁。”
>
> SpaceX开创了另一种方式,由私营公司竞标执行特定的任务,比如将政府需要的有效载荷发射到轨道上。这些公司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只有当他们完成某些关键验收环节时才能得到报酬。这种基于发射结果的固定价格合同允许私营公司掌控火箭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其参数范围没有被规定死,而是更灵活、更宽泛。如果它打造的火箭具有成本效益,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赚很多钱,但如果失败了,就会损失很多钱。马斯克说:“这种机制是结果导向的激励方式,而不是鼓励你在建造过程中浪费资源。”
> ——《马斯克传》
spaceX和Tesla的两次度过难关,与马斯克对成本加成模式提出的观点都表明,想要做成一件事,就把风险押上台面,把赌注提到最高,不可能在万无一失、毫无风险的情况下做成一件事,并且要所有的损失、后果都要自己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