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 Breadcrumb: 第六章 # 概念阐释 满足[[需求]]的具体行动。 - 使用正向语言 - 请求越具体越好 - 请求对方重述:为了确保对方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意思,如果发现对方没有理解,可以说:“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 说出请求后,聆听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 对方的感受 - 对方的想法:清晰地表明想听哪部分的想法 - 对方是否愿意采取请求的行动 - 当他人说“**不**要,不想”或者**沉默**时,我们会感到被拒绝,这时需要去理解对方说不的感受、需求和原因 # 实例 - “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其实是想说“我感到非常担心,因为我怕误机”,具体的做法可能是确认是否真的会误机,查找其他交通工具代替 - 想要得到公正对待vs38项具体的行动 - 在我和小柔有矛盾时,她经常让我重述她的话来确认我是否真的理解了。有时候确实没有在认真听,就回应“知道了”,其实根本不知道。让对方重述一遍比怪对方为什么没在听要节省很多时间和情绪,因为重述的这一遍会集中注意力。 # 相关内容 ## 在团体中提出请求 > 团体会议时,如果话题的发起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讨论就会漫无目的地拖延下去,却又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在印度,当某个话题的发起人获得了想要的回应,他们会说“bas”(发音同“巴斯”),意思是“谢谢你的回应,我很满意,我准备好了谈论下一个话题”。 ## 区分请求和要求 - 人们面对要求只有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 - 请求永远都是出于自愿的:“你是否愿意...” - 处于满足自己的目的说出的都是要求,而不是请求 - 应该... - 应当... - 理应... - 我有理由... - 我有权...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