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 Breadcrumb: 第十章 # 概念阐释 别人的言行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是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需要有冲突,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要什么。 > 我们之所以生气,绝非因为他人的言行,而是他人的行为刺激了我们的情绪反应。 ## 面对不喜欢的言行时有四种选择 - 怪自己 - 怪别人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原则》的[[自我意识障碍]]中提到,原始脑有很多本能的需要 - 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带着评判、指责、好坏的评判标准时,怒气自然会化解。 > 我坚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我有意识地将有的行为看作“不负责的”或“有良知的”,将有的人看作“贪婪的”或“道德的”,便是在助长这个地球上的暴力。如果我们想让生命更美好,与其去论断那些杀害、强暴他人或污染环境者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需要上。 ##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 停下来,深呼吸。 1. 什么都别做 2. 忍不住想要发脾气就立刻走开,自己先冷静 2. 看看我们有哪些评判性、标签、指责的想法。[[疏离生命的语言]] 1. 先将脑中的评判列举出来 2. 有这些评判是因为什么样的需求没有满足? 3. 与我们的需要连结。 1. 先同理他人,可以用猜测的方式提问,感受对方的痛苦 4. 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循环练习,甚至可以记在随手可见的笔记中,每次生气时拿出来用。 # 实例 > 例如,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对方却没来。若我们的需要是确认对方是否在意自己,可能就会感到伤心。如果我们看重有意义和有效地使用时间,也许就会感到恼火。但如果此刻我们正好希望有一些安静独处的时间,可能反而会庆幸对方来晚了。可见,产生感受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言行 # 相关内容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