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4岁的英国著名出版商亚瑟·乔治·韦登菲尔德勋爵(Arthur George Weidenfeld)找到了一种回报的方式。他组织并资助了“避风港行动”(Operation Safe Havens),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基督家庭从战争地区转移出来。人们虽然对这一善举赞誉有加,但也批评这一行动的范围太窄,并好奇为什么勋爵不将救助之手伸向该地区同样受到威胁的其他群体。
也许有人会想,勋爵只想帮助信奉基督教的同胞。但如果你意识到韦登菲尔德勋爵是犹太人,就会明白这个简单的解释站不住脚。1938年,少年韦登菲尔德搭乘着一列满载犹太孩子的列车来到英国,躲过了纳粹在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一趟列车之旅,是由基督教人道主义团体联合组织的,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救出了数千名犹太儿童。韦登菲尔德从互惠原则优先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做了解释:“我无法拯救整个世界,但站在犹太人和基督徒的角度,我有一笔人情债要还。”显然,互惠的力量可以拯救生命,并持续一生。
尽管上文的救命之恩能让人产生持久的亏欠感,但并非所有这类行为都有同样的效果。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恩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人失去亏欠感。有一组研究甚至发现,在施恩行动完成之前,受惠者对施恩者最为感激。结论是什么呢?小小的帮助行为遵循“百吉饼法则”:**人们更喜欢新鲜热乎的百吉饼,而不是硬邦邦的陈饼子**。
# A | 费曼你的要点
互惠原则是人类文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范。只要别人给了我们东西,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偿还。在这样的原则下,人类才得以发展出长久的关系、交易和行为。如果不遵守这样的原则,也同样会遭受社会排挤。
如果你刚刚因为帮了别人一把而收获感谢,**请别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想太多”“我对谁都会这么做”一类的老套客气话,这样只会削弱互惠原则带来的影响力。** 相反,你最好保留(应得的)影响力,不妨这么说:“**如果我们的立场互换,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由此带来的好处应该相当可观。
# Ref.(解读/相关资料)
# Page
- Objective:
- Breadcr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