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what -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给予能力较强的人更大的权重 - 多次解决相关问题的人 - 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 每个人的可信度评估记录,都被[[棒球卡]]和[[集点器]]记录 - 最公平的决策:等权重平均➕可信度加权 # how - **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 - **a.如果你自己无法成功完成某件事,就不要想着指导别人该如何完成。** - **b.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 - **5.2 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 a.**要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价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 - 要==明辨以什么人的意见为评判标准,并且不断提升辨别能力。== - 你将面临的困境在于,你==既要找出事实从而有效判断,同时又要知道你听到的很多建议毫无价值,包括你自己的==。衡量人们的可信度,这体现了他们能力和是否乐意给予建议。跟踪他们的工作表现。 - b.**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 - **(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 - **(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 - **c.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 - 压力测试:在可控范围里进行测试。 - **d.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论。==** - 和读书一样 - 对方说出观点时,一定要问“怎么知道的?怎么推理出来的?说说背后的逻辑?” - **e.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 - 有经验的人可能会陷入套路,新人的逻辑如果不错的话可以试一试。 - **f.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 - **5.3 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 - 如果你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可信度较低,就应该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并理解老师;如果可信度较高,则更像老师;如果想当,就应当平等、理性地交流。 - **a.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 - 学生要更加开放,先理解老师的意见。 - **b.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 - 以学生的姿态谦虚、开放,尽可能多的了解情况。如果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发现仍然无法判断,就去请教可信度更高的人。如果仍然无法达成一致,就假定是自己错了。 - **5.4 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 **a.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向谁提问。** - 谨防抓着一个人就问,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可信权重。自己也是一样,当别人问你问题的时候,不要自以为自己的答案是最正确的,要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 **b.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 - 不要向无关人员提出问题。 - **c.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 - 我以为后面都是观点,所以一定要询问逻辑、证据和立场。 - **d.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记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 - 把每个人的工作日志都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可信度要基于这些数据来决定。 - **5.5 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 **a.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 - 把80% 的时间用于解决 80% 大方向上的共识,不要拘泥于细节,用 80% 的时间去雕琢 20% 的细节。 - **b.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责任人的决策。** - 谁做决策谁就是==责任人==,所以也要做好接受最坏打算的责任。 - 决策的责任人可以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论,但要==为此负责==。当决策者选择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其他可信度较高的人所达成的共识时,他是在进行一次大胆的宣示,将接受最终结果的验证。 - **c.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 - **d.若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做比较。** - 如果你要认定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行动之前要==慎之又慎==。很可能你是错的,但即便你是对的,也有可能因为否决了整个程序而失去大家的尊重。 - 如果你做不到这些,或许就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判断,采纳大家可信度加权的表决结果。 - **5.6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 **a.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 - 最相关的人例如你的经理、顶头上司、以及各方认可的专家。 - **b.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故应让更多的人参与。** - 避免让缺乏可信度,又固执己见的员工的意见公之于众。 - **c.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做出判断。** - 不要对一无所知的事情表态。 - 也不要事事都表态,让可以负责的员工去负责。 - **5.7 要更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公允,而非是否如你自己所愿** - 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才最重要,即便结果不如你所愿。 # how good #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