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不要错过每次调试机器和人的机会,不要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是要对问题进行诊断,才能形成[[反馈环]]。通过[[复盘四步法]]向下深挖,通过[[公司制度]]和[[SOP]]将新的解决办法执行下去并形成习惯。
- > 当遇到问题时,你的目标是剖析问题的根源——具体到哪些人、哪些设计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探究人和设计造成的问题是否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 what
- **12.1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1. 结果是好是坏?2. 谁对结果负责?3.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 **结果是好是坏?谁对结果负责?**
- 快速找到答案,不要纠结于无关紧要的细节。
-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 得出一个综合的、概括的判断。
- **机器应该如何运转?**
- 把理想中的==蓝图==用简单的话勾勒出来。谁负责什么?此时不==不要过于纠结细节==。想好路线图后,问以下的==关键问题==。
- 头脑中的==蓝图==可能涉及两个步骤:
- 哈里本应做到(1)及时完成任务,或者(2)若无法完成则向上提交。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两个步骤:==(1)他及时完成任务了吗?是或否;答案如果为否,(2)他向上提交了吗?是或否。就应该这样简单。==不要陷入长篇大论、废话连篇的细节中。你有责任引导对话,得出准确、清晰的综合结论。
- ==要记住:既不要过度关注小概率事件,是不是典型问题?如果换一个能力相当的人是不是也会犯错?又要敏锐地找到导致机器出现系统性问题的线索。==
- **机器是否在以理想状态运转?是或否?**
- **如果答案为否,究竟是哪些地方运转不正常?出了什么故障?**
- 寻找原因的过程。
- 设计一些“是/否”问题,将头脑中蓝图的关键要素与之联系起来,准确指出工作不力的责任人是谁。
-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
- 向下深挖,综合分析,追根溯源,判断相关负责人是否胜任,或者是否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
- [[Ray Dalio的五步流程]]来梳理失败案例:
- 尽量把失败案例清楚地归纳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因素。提出是/否的问题:是不是责任人管理不善?对问题认识不正确?还是执行不力?
- [[008 思想实验 thought experiment]]:如果因素X在下次不出现,那就能避免不好的结果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你把结果与原因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 如果问题根源在机器的设计上有缺陷,那就要问问谁对这个设计承担责任,是否有能力改进设计。
-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
- **在此情况下,员工或机器如何改进?**
- 是否有些职责需要分配或进一步澄清?
- 是否需要重新对机器进行设计?
- 是否要对某些员工的岗位匹配度进行重新评估?
- 例如经过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问题是规律性的;原因是责任人的能力缺失导致,不是培训不足;可以归因于责任人能力不够,需要调离岗位。
- **以下原则进步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诊断:**
- a. 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
- 这样的问题能把你导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使未来不再出现此类问题(而非仅仅抱怨)。
- b. 找出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
- 如果某个人总是失败,那一定是==缺乏训练或能力不行==,首先是哪一种?其次,==不同的步骤需要的能力不同,确定是哪种能力缺失,就朝确诊不远了。==
- c. 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
- ==重温所有工作原则,看看这里违反了哪一条?==
- d. 避免“事后诸葛亮”。
- 不要对过去的决策妄加评论,因为在评论时很难考虑当下的情境。
- e. 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其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
- 例如 ray dalio一直认为桥水“在很差的环境中努力创造佳绩”。这样难免会让人觉得灰心丧气。但其实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中才是真正激发长期成功的环境。
- f. 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知道怎么做。
- 某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时,要看以下两点,对别人和自己都是一样的:
- (1)==他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
- (2)==他曾经在过去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
- g. 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
- 如果是深挖原因,通常用得更多的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
- 大部分事情没做好,问题通常出在==人==身上,所以必须学会==问为什么此人会犯错?要准确地诊断一个人的错误原因。==
- ==举例子,发现根源问题==
- h. 为了分清楚哪些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果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
- 如果人员充足的情况下还有此类问题,那就是能力问题。
- i. 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 5 个原因之一(或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 离问题太远,对下属的工作不够了解。
- 他们在辨别低素质、低质量方面能力欠缺。
- 他们已经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对问题已经习惯了。
- 他们对工作太自负(或自我意识过强),不愿意承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 他们对承认失败的不利后果感到害怕。
- **12.2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 **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否则诊断就没有意义**
- 结果应形成对问题==根源的理论解释==,并明确还应搜集哪些信息来发现更多的线索。最好是能直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或设计方案。
- a. 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 **12.4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28 原则]]的印象**
- ==深挖不同于诊断==,是一种广泛了解、深入探究的方式。它的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造成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深挖有两个步骤==,之后的步骤是制订和执行。如果操作得当,==两个步骤的深挖可以在大约4小时内完成==。深挖要分别、独立进行,这点很重要,防止同时朝多个方向进行。我来带着你过一遍深挖的流程,对每个步骤提供一些指导和案例。
- 第一步:**列举问题**。
- 快速列出核心问题。要很具体,因为这是有效找出解决方案的唯一方式。不要泛泛使用“我们”或“他们”一类的集合名词。要把遇到问题的人的名字点出来。
- 让接受调查部门的相关员工都参与深挖。你会得益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责任心。
- 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要确保相关症状不属于机器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 不要着急给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仅限于列出问题。
-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
- 很多问题都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
- 不清楚责任人是谁;
- 责任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 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近似原因==,哪些是==本质原因==。
- 近似原因是==导致问题发生的理由或行为==。当你开始==描述这些理由或行为背后的因素==时,你就越来越接近本质原因了。
- 不要把相关人员排除在深挖程序之外,否则你会听不到他们的观点,剥夺他们的参与权,也会降低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记住面对调查人们往往会有些抵触,而不是主动自我剖析。作为管理者,你的责任是揭示真相、实现优异业绩,而不是博取别人欢心。例如,正确的做法可能是要解雇某些人,换上一些更有能力的人,否则就是在让目前这些人从事他们不愿意干的工作。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是得出最佳的答案,而不是让更多人开心的答案。
- 第三步:**制定计划**
- 第二步完成后,要稍息片刻回顾一下,然后着手制订计划。
- 要制订直指问题根源的行动计划。
- 在制订计划时,要反复掂量各种情形,从成本和风险角度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计划中要包括具体==任务、成果、责任人、跟踪考核指标、时间表。==
- 计划必须挣得责任人和关键员工达成共识。
- 第四步:**执行计划**
- **12.5 诊断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 how
# how good
#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