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ive: - Breadcrumb: 生活篇p187 # 概念阐释 [[思维盲点]]和[[自我意识障碍]]是影响作出正确决定的两大障碍,想要克服它们,需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 方法 > 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 1. 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向其它“可信[^1]”的人请教,**妥善处理“不知道”的事要比知道的东西更重要**; 2. 收集并分析他人给出的所有信息,然后再做决定;问自己”我是不是只站在了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清楚自己的[[思维盲点]]和缺陷并想办法克服,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实现目标上; 4. 不能只产出不学习,要持续地学习; 5. **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并请其他人告诉你错在了哪里;** 6. 我们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一定必须是自己得出最好的答案。站在探求事实的角度,是不是自己得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7. 假如有意见分歧: 1. 如果双方水平相当,争论是合理的; 2. 如果对方是这方面的专家,达到可信的程度,要向对方提问,反之亦然; 3. 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1. 探讨是为了探寻事实,而不是证明自己是对的,检验方法:复述对房东话,确保自己理解对了;**2分钟**内不许打断对方; 2. 如果分歧无法达成一致,允许停留在这 8. 和聪明的人一起审视问题:比如在确诊病情这件事上,可以让多位专家来诊断,可以让他们之间进行沟通; # 实例 ## 辨别头脑封闭与头脑开放 - 头脑封闭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观点被挑战;喜欢陈述;更关心自己是否被理解,不关心有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喜欢阻挠对方说话;难以持有两种观点,挤掉别人的观点;自大、自负、自卑; - 头脑开放的人:预见到自己有可能是错的,愿意花时间了解对方的观点;喜欢提问,因为自己可能是错的;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听得多,说得少,鼓励他人表达观点;考虑他人的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对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谦逊使人时刻担心自己是错的,失败让人更积极地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头脑封闭的人 | 头脑开放的人 | |-------------------------------|-----------------------------------------------------| | 不喜欢自己的观点被挑战 | 预见到自己有可能是错的,愿意花时间了解对方的观点 | | 喜欢陈述 | 喜欢提问,因为自己可能是错的 | | 更关心自己是否被理解,不关心有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 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 | 喜欢阻挠对方说话 | 听得多,说得少,鼓励他人表达观点 | | 难以持有两种观点,挤掉别人的观点 | 考虑他人的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对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 | | 自大、自负、自卑 | 谦逊使人时刻担心自己是错的,失败让人更积极地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 如何练习头脑开放 - 被挑战后会有愤怒、痛苦等情绪,这种情绪是一种信号 - 这时,大脑杏仁核在收缩,想要发脾气,这就是头脑封闭的迹象 - 发现以上迹象后要让自己冷静、慢下来,你会发现“**杏仁核绑架**”其实不会持续太久 - 在[[思维盲点]]上要多考虑他人的建议 -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这时要权衡是不是自己跑偏了,学会从吵架模式切换为提问模式 - 冥想:从更高层次审视全局 - 重视证据:举出形成观点的证据,如果举不出,最好不要行动 - 借助工具:可以处理更多信息,不被情绪左右,有更强逻辑能力的机器,GPT - 大家的共识比单独的观点要好 # 相关内容 > 我们必须或者自己发现真相,或者相信、追随其他人。关键在于知道哪种做法将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有发现真相的能力*) > 你的**头脑越开放,你就越不会自欺**,其他人也就越会给你诚实的反馈。如果他们是“可信”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可信”的也很重要**),你就会从他们那里受益良多。 > 极度透明而不是有所遮掩,可能会**招致批评**。惧怕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不能坦然地让自己做到极度透明,你就学不到东西。 > 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你**必须以自己认为最好的独特的方式行事**,这样做肯定会有反馈,你必须**开明地思考这些反馈**。 > 只要多练习,绝大多数人会感觉这样做很有收获,很快乐,换其他做法反而不舒服。和大多数习惯一样,通常需要18个月。——《原则》P136 - 极度开放:听取他人诚实的反馈; - 极度透明:stay in public,面对批评,促进成长; - 也要对他人的反馈辩证、客观地看待,不要担心他人的想法,主要是要思考这些反馈,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 参考资料 [^1]: 可信: - 曾反复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3次 - 对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