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鼓语比狼烟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且比基于地面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对话的那种。 > 这个成效正是欧洲人孜孜以求的,即找到一种比步行或骑马更快速的远距离通信方式。擂出的鼓声可以沿着河流,穿透静谧的夜色,传出近十公里之遥。这样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地传递下去,只消一个钟头,消息就可以传至一二百公里开外。 - **烽火传递的信息是1个[[比特]],“有事或没事”** > 德国历史学家理查德·亨尼希(Richard Hennig)在1908年追踪并测量了这个烽火传讯的路径,确认此事真实可行。当然,讯息的意义必须预先约定,并精简到一个比特。换句话说,必须是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有事或无事:火光燃起,表示有事;这一次,它表示“特洛伊城已被攻陷”。传递这一个比特信息,需要用到周密的计划、高度的警觉,以及大量的人力和薪柴。很多很多年后,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夜,波士顿旧北区教堂的灯笼也同样给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传递了一个珍贵的比特:一盏灯代表英国人走陆路,两盏灯代表英国人走海路。 - 电和磁是什么关系?(麦克斯韦推导出电和磁的关系,推进了电气化革命和信息革命) > 人们在墙壁的一边拿着一块天然磁石,就可以移动在墙壁另一边的铁块。最为神奇的是,磁力似乎能跨越遥远的距离操控物体,甚至是跨越整个地球,就像指南针所展示的那样。如果用一根针可以操控另一根针,那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 量子纠缠? - 基于磁力的通信 > 这个设想的要点是,如果一对铁针同时被磁化(按照布朗的说法,“让它们接触同一块天然磁石”),它们就从此会保持感应。即使被分隔千里,这种感应仍然存在。大概也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作某种“纠缠”吧。发送者和接收者各持一根针,然后商量好在同一时刻统一行动。他们分别把针放到边缘写满了字母的圆盘上,发送者通过转动针来拼写讯息。布朗解释道:“根据自古以来的说法,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一根针指向圆盘上的一个字母,那么另一根针也将出于奇妙的感应指向同一个字母。”其他人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有布朗亲手做了一次实验。但实验没能成功:当布朗转动其中一根针时,另一根纹丝不动。 - [[摩尔斯电码]] ## 信息熵 - 非洲鼓语不是基于某种字母表的作为中间编码层,而是一种口语,因为鼓点中带有音调(高音和低音),所以更像是**中文**、粤语,比如一个字有两种读音“覃” - 非洲鼓语的鼓点是基于口语的单词,丢弃了元音和辅音,这样会有很多歧义,所以通过给核心单词添加小短语来消除歧义。《荷马史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这种做法也叫做“**为了克服歧义和进行纠错而专门引入额外的比特**”。但对于**通信**来说,**冗余**是很低效的,但有时也是必须的,比如在航空通信中要消除字母混淆的歧义,B和V会被读为“bravo”和victor。 > 对于雅温得人来说,大象永远是“笨拙的巨物”。无独有偶,荷马史诗中也大量使用程式(例如,不只说宙斯,而说“集云的神宙斯”;不只说海,而说“酒色的大海”),这恐怕并非巧合。在口语文化中,创作的灵感首先要服务于清晰、易记的目标。本来嘛,缪斯女神都是记忆女神的女儿。 - [[信息熵]]的公式:H = n log s,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一门语言中,可用的语言符号越少,冗余的信息就越多。当熵(H)越大,说明信息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或冗余越大。 > 对于非洲的鼓手来说,需要传递的符号数是对应口语的八倍之多。 ## 总结 信息的传播一直在追求更快和更高效,如果只是快,但很低效(非洲鼓语),最终也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