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事实与概念
- 宇宙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真空的。如果我们被随机抛进宇宙某处,落在行星或者附近的概率会小于1/1033(1后面跟33个0)。
- [[光年]]
- [[星系]]
- [[恒星]]
- 宇宙的年龄:138 亿年
- 地球的年龄 46 亿年
- 现代智人homo sapiens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30 万年,人属homo 距今有 280 万年
- 最早人族(hominins)——约 600–700 万年
- ## 问题
- **人类位于宇宙的什么位置?**宇宙由什么构成;人如何搞清楚我是谁,我在哪?**
- 约95%的宇宙由不可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普通物质只占5%。也就是说宇宙的绝大部分地方什么都没有,是完全真空的。
- 在可见的5%物质中,星系与星系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也隔着难以想象的距离——平均每立方米的空间中仅有寥寥数个原子。其他很少的地方由行星、恒星和星系组成。
- 人类只不过是浩瀚宇宙中一个稀疏星系最偏远角落的一颗恒星中的一颗行星上的一个物种。相比于138亿年的宇宙,人类出现的时长微不足道。
- 人如何搞清楚我是谁?我在哪?
- 第一章的后半段主要讲了亚历山大时期就开始研究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星座)。人类凭借有限的知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 亚历山大时期的地理学家把地球另一边未曾谋面的地方称作“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今天去探索其他星球一样。
- 之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探索宇宙、AI能有全人类的知识作为训练数据,都是因为人类祖先一代一代积累的知识与智慧。
- 相反,如果我们思想固化、排斥学习新的知识、互相毁灭,人类的知识大厦也会像亚历山大的传奇图书馆那样,消失和被遗忘。
- 试想如果没有人类共建的知识大厦,那么我们是谁?我们在哪? 就好像如果去问一只蚂蚁你在哪?蚂蚁无法回答,因为蚂蚁没有一代代的共建和传递一个文明。
- 真理从不封闭,科学没有终点。在共建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科学永远没有终极真理,任何时候都可能被证伪、被推翻。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完善了“地心说”体系,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这套理论在欧洲主宰了**将近1500年之久**。直到16世纪,哥白尼等人提出日心说,这一陈旧的地心宇宙观才终于被颠覆。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人敢于挑战权威,我们或许至今还生活在谬误的阴影下**,认定天穹围绕着平静不动的地球旋转。
- 幸运的是,总有人不满足于现成答案,选择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正是这些勇敢的思想者顶住巨大压力,用证据和逻辑**粉碎了过时的信念**,让真理重见天日。
- 具体到个人上的启发:我们要永远保持好奇、勇于质疑,建立终身学习、独立思考、运用明辨思维的习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定义自己,拓展对宇宙的认识边界。从星尘中诞生的我们,凭借知识与理性,赋予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和意义。
DR 润色小作文 :[[浩瀚宇宙中,我是谁?我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