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what - 盈亏平衡点(Break-Even Point, BEP)是指企业收入刚好覆盖成本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即企业不亏损也不盈利的点。计算盈亏平衡点需要了解企业的[[期间费用 Period Costs]]/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单位销售价格]]。 # how ### 内部决策——用“贡献毛利”公式算盈亏平衡点 | 口径 | 场景 | 推荐公式 | 说明 | | ---------------------------------- | ------------------------ | ----------------------------------------------------------------------------------------------- | --------------------------------------------------------------------------------------------------------------------------------- | | **贡献毛利法**(Variable/Direct Costing) | **排产、定价、促销、承接大单**等短期经营决策 | $盈亏平衡销售额=贡献毛利率÷总固定成本lt;br><br>$\frac{贡献毛利率}{固定成本}lt;br><br>$\frac{(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制造费用+期间费用}$ | - FF:全部固定成本(含固定制造间接费 + 期间费用)- PP:单价    VV:单位变动成本- CMR\text{CMR}:贡献毛利率 = P−VP\dfrac{P-V}{P}- **只扣随销量波动的成本**,能直观回答“再多卖/少卖一件对利润影响多少” | | **吸收成本法**(GAAP/IFRS 报表) | 对外披露、税务、融资 | $Q_{\text{BE}} = \dfrac{F_{\text{SG\&A}}}{P - V - \tfrac{F_{\text{Mfg}}}{Q}}$ | 把固定制造 OH 分摊进单位成本;**随产量改变**,难做短期敏感分析,故不适合作内部快速决策 | > **关键:**内部决策要让固定成本一次性“摊在分母”,不随产量稀释;所以用 **“贡献毛利”** 口径最直接。 --- #### 1 步到位:怎样用贡献毛利算 BE? 1. **列固定成本池** - 车间折旧、厂房租金、20 名固定工人工资、行政 & 研发费用化……合计 FF。 2. **抓单位变动成本** VV - 原材料 + 外协 + 计件/临时工 + 随产量波动的能耗。 3. **算单位贡献毛利** CM=P−VCM = P - V 4. **求盈亏平衡量** QBE=FCM或RBE=FCMRQ_{\text{BE}} = \frac{F}{CM}\quad\text{或}\quad R_{\text{BE}} = \frac{F}{\text{CMR}} 5. **对比现有销量 / 目标销量**,决定涨价、降本还是放量。 --- #### 简易示例 - 固定成本 F=6,330,000F = 6{,}330{,}000 元 - 单价 P=800P = 800 - 单位变动成本 V=420V = 420 → CM=380CM = 380 - **盈亏平衡销量** QBE=6 330 000380≈16 660 件Q_{\text{BE}} = \frac{6\,330\,000}{380} \approx 16\,660 \text{ 件} - 若月产能 1.8 万件、旺季可卖 17 k 件,就说明“只要销量达到 93 % 产能即可转正”,决策层可以放心加码促销而不用立刻扩厂。 --- ### 小结 - **内部经营** ➜ 用 **贡献毛利公式**(固定成本 ÷ 单位贡献毛利)。 - **对外报表** ➜ 保持吸收成本法,满足审计与税务。 - 把两套口径分离,既合规又让决策更快、更精准。 # how good # Ref. ## 销售额 $盈亏平衡营收(销售额) = 期间费用(固定成本) ÷ 毛利率$ ## 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frac{\text{固定成本}}{\text{单位销售价格} - \text{单位变动成本}} $ - [[单位销售价格]]:产品的售价 - [[变动成本]]:每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成本]](如材料费、工人工资等)。 $增加净利 = \frac{期间费用}{毛利率 - 盈利百分比(例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