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 人本能地会选择立刻见好处的行动,渴求即时正反馈,而逃避三不见好处的事,看不到即时奖励,所以无法坚持。
# what
- *多做三步见好处的事情,少做一步见好处的事。*
- **复杂系统反馈环 feedback loop**:凡事多想几步,并不是为了刻意求难,也不是机械地分解成两步、三步,而是因为在复杂的问题中,变量会互相影响🔄,层层递进。二阶思维通常对应着各种反馈环的出现:当你在一个系统里施加某种干预,系统会根据自身的结构和利益关系做出反应,而此反应会进一步作用于你,形成正反馈或负反馈。
- ⤴️ 正反馈好比放大器,结果越好越会进一步促进行为,但也可能导致泡沫度膨胀;
- ⤵️负反馈好比稳定器,随着某种趋势的扩大,系统会自发生成阻力,进行抑制。
- 多想一步的结果是见效慢,但总比问题突然爆发、后知后觉要好。
- **对立面**:一阶思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短期的变化所左右,可能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激模式。
# how
- **实例**
- 英国殖民印度时,因市内眼镜蛇泛滥,政府给出政策,抓一条获得一份奖励,于是人们开始养蛇并且杀死,上交获得奖励。
- 在[[《事实》]]的[[规模错觉]]中讲过一个故事,到底是应该把全部经历放在救治送来医院的每一个婴儿上,还是应该改善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作者通过医院死亡人数与社区死亡人数的对比得出结论,应该改善社区医疗服务。仅仅只救治送来医院的婴儿就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也是一步见好的事,医院的救治率确实很高。
- 手机育儿,打工太累了,回家只想自己轻松一会儿,于是给娃塞手机,但从小手机成瘾、阅读欠债,上学之后更是十倍偿还。
- 晚睡刷手机,与手机育儿一样,都是为了途一时的轻松。但晚睡导致的恶性循环并不轻松。
- 报过多的培训班:孩子成绩下滑,短平快的方法是报培训班,但报了培训班的后果是剥夺孩子的玩耍、休息时间,产生厌学情绪,恶性循环。
- 企业降价促销:虽然短期见效,但会引发例如品牌价值定位、竞争对手跟进降价、透支企业长期利润、品牌溢价受损。
- **如何运用二阶思维**
- 多问几个**然后呢?** 然后会发生什么?不要急于认为一个方案不错。如果别人也这么做,结果会怎么样?如此循环下去**十年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 避免[[情急生乱]]做的决定,在紧急情况下,人更容易短视。如果发现自己带有情绪,那就不要做决定。
- **构建推演模型**:
- 构建一个简单的因果推演模型:列出主要的变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 利用工具进行数据模拟、情景分析。
- **考虑不对称风险**:在一阶思维中,虽然能看到短期收益,但只有在二阶思维中才会考虑风险,一旦出现某个小概率事件,带来的损失会超出承担的能力。
- **应用场景**
- 消费:某个消费习惯带来的长期负债压力或养成的心态问题
- 时间管理与习惯养成:每次少做一天,看似节省了精力,但逐渐被惰性吞噬。反之,努力建立“微习惯”,长期会带来复利效应。
- 企业管理:
- 战略决策:优秀的管理层会对产品定价、市场扩张、人才结构等进行系统化的推敲,避免在表层红利期内盲目狂奔而忽略潜在风险。 避免只看见短期红利,缺乏系统性地平衡。
- 组织文化:许多企业表面上推行激励机制,但如果只看一阶激励效果,比如“销售提成翻倍”,却不考虑团队合作氛围是否被破坏、员工之间是否出现内卷化,那么长远 看,这种措施或许得不偿失。
- **如何使二阶思维变成习惯**
- **学习多种案例并进行拆解**: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拆解出一阶决策、二阶效应,以及最终结果的关联,从案例中培养”看后续影响”的本能。
- **定期回溯与复**盘:养成 OKR 习惯就可以做到定期回溯与复盘。复盘时可问:事情的发展是否符合最初的预期。还有哪些变量被忽略了?
- **与他人讨论,对冲思维盲点**:个人的观点和经验会出现偏差,鼓励他人质疑自己,提出反对意见,发现盲点。
- 情景模拟与灵活应对:
# how good
- 如何区分什么时候把问题想复杂了?
- 当简单的理论、假设与复杂的有同等解释力的时候。
- 什么时候只想到了眼前的好处?
- 一般特别直觉的“好处”,特别容易获得的好处都是需要提防的。
# Ref.
- 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jmv9ch6rwjk8x8w25dhbwkz2